中国古代是“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为什么 我国古代以右为贵的人物
文章目录导航:
中国古代是“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为什么春秋时期以前,“左”与“右”以谁为尊需视场合而定。一般来说,喜庆活动以左为贵,如:“虚左以待”就是说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而宴饮、用兵打仗、凶伤吊唁则以右为贵。
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右为尊的制度。如:《史记》记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在古代,左和右哪个为尊古代一般以右为尊。
在各种类型的国际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具体位置的主次尊卑,“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
在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阶有高低,座次分贵贱,这种以“左”或“右”为尊的做法,是相对朝代而定的。如果单纯说古人“尊左”或是“尊右”,都是不全面的。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以左为尊的,约定俗成,习惯而已。
对“左”“右”两个方位的尊重,历代不尽相同。
周时规定,天子面南而坐,诸侯朝天子,同姓从西面向北而上,异姓则从东面而上。这样看来,同姓讲诸侯是在周天子的右边,而异姓则在天子的左边。因此揣测,周时是以右为尊的。春秋时期,好像也是以右为尊的。但是在一些著作中记载:士大夫在室内是以左边为贵的。但是,在作战之时,则是以右为大。所以春秋时期,左与右谁为贵,还是不好确定的。到了战国时期,以右为尊是确定的事情。战国策中记载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因此,可以借此证明当时“右”边是比“左”边大的。当然,以此作为定论,有失公正客观,望有学识的朋友帮忙印证。到了西汉,好像右边大是很肯定的事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中有一段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刘邦是客,而范增算是陪,由此,证明右为尊。并且,有一些词也值得注意,古语中讲官吏降职叫做左迁。并且,史记中也有陈平让周勃右相的记载。而到了东汉时,左右谁为尊,又不太好分辨了。没有找到相应的史料,不过,估计应是左为尊。因为魏晋南北朝皆是以左为贵,所以,推测东汉也差不多是以左为贵。魏晋时期,左仆射大于右仆射,左丞大于右丞。晋元帝快称帝之时,官职也是左丞相。到了隋唐时期,也是以左为贵的。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好像右相的权力要大一些,当然,也有君王宠幸,或身兼数职的因素在里面。李林甫、杨国忠,身为右相,权力却超过了左相。但六部里面,左侍郎之官位是高于右侍郎的。到宋时也差不多。以左为贵,历时差不多千年,直到元时,才发生改变。元朝统治者明确规定以右为贵。右丞相位高于左丞相,而其他官职也是以右为正,左为从。朱元璋称吴王之时,承元制,还是保持着以右为尊的习惯。当时以李善长为右丞相,以徐达为左丞相,李善长官位高于徐达。在称帝之后,才一改元朝体制,又改为左为贵。估计朱元璋此举出自应以宋时正统为继承的心理,并非是习惯问题。清承明制,应也是以左为大。在京戏里面,客、长辈皆是坐在主人公的左侧(为此看了一段京戏)。综上所述,传统的中国礼仪,还是以左为贵的。那右为贵可能是按国际的礼仪所施行,并非是中国之礼仪了
古代大臣左文右武排列顺序左文右武。因为皇帝坐北朝南,他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东方属木主生,西方属金主死,武将带兵杀敌,自然要死人啦,所以在右边。
文臣主要是治理百姓的事情,就是繁衍后代嘛,当然在左边啦。
上朝这种固定的君臣议事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个时候的上朝很有意思,并非大家想的君臣其乐融融一起议事。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又因为经常会升级降级,或在不同部门间调来转去,所以具体到个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汉朝的朝仪十分讲究,上朝的官员必须有“门籍”,出入宫门必须办证,没有证件是不会让你入宫的。在站位上也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三师的副职)第一,诸侯王排在第二,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其次。从站位上也能看出来,在汉代武官地位还是很高的。
左陈右李的意思左边姓陈的右边姓李的,说明这个人交际广,朋友多的意思
左陈右李不是词语,没有什么意思。
左,释义,1.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跟“右”相对)~方|~手|向~转|~顾右盼。2.地理上以东为左。3.偏;邪;不正派。4.错;不相合。
以左为尊以右为什么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 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逸周书.武顺》:“天道尚 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又,唐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按,唐代字位应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是以右为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 整理资料后结果如下: 夏、商、周、晋(包括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汉、元、清(包括三国时期):尊右。 一般说来,喜庆活动左为贵,凶伤吊唁右为尊。 -------------------------------------------------------------------------------- 有一句成语“无出其右”,词典中解释是这样的:出:超出;右:上,古代把右边作为上位。没有人能胜过他(或他们)的。《汉书.田叔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延臣无能出其右者。 中国古代是以左为大(上)。其主要原因是这样的:中国古代男左女右,对应男尊女卑,相学上也是男看左手,女看右手,从这点看,应该是左为上(大)位。 而且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节目《百家讲坛》中中国人民大学的金教授说在中国(古代)左为上(大)位,右为下位。 而在西方国家则与中国相反。他说在中国古代一把手站在中间,二把手站在一把手的左边,三把手则站在右边。 拿来《三国演义》看到封面上的三位人物的排列次序分别是:刘备(大哥)站在中间,关羽(二哥)站在刘备左边(从我们看得角度是右边),张飞站在右边。这个排列次序正符合金教授所说,以左为尊。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也是为尊
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