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对外交流主要有哪些方式 唐太宗东突厥措施高中历史
文章目录导航:
唐代的对外交流主要有哪些方式遣唐使,和亲,宗教交流,技术交流,留学僧,仿唐制(科举选官),贸易。
唐高宗时,朝廷派遣王明出使吐火罗国(即今天的阿富汗),并册封其国王阿史那为军事月氏都督。643年,拂菻(即东罗马帝国)派遣使臣出使唐朝,唐太宗回书答聘,并赐给绫绮。
641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
628年,高僧玄奘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学习经典。645年,携657部佛经返回国都长安。754年,高僧鉴真东渡到达日本,讲经弘法,传布律宗。
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
技术交流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公元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鼓励中外平等交往。唐政府中有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来宾,另设有互市监,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唐政府接受外国的留学生,又将大批的使臣、僧侣派往国外进行回访。
尊重外国人员。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国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国人,可以有自己的礼拜寺,专用墓地,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授予相应官职,甚至亡国的波斯国王和王子也得到应有的待遇。
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了哪些政策打赢对突厥的战争后,唐太宗把几十万突厥人安置在边境上,一来可以替大唐守边,第二,也免却了边患。
这是一个很有气量的措施,为唐太宗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论述隋唐的开放民族政策唐朝的民族政策特点:
1,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大整合. 2,以议代战,太宗被称天可汗 3,尊重民族习惯 4,交换使节,文化交流 5,修德政 主要表现在:
①唐太宗派兵攻打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不杀反而给予优待;在东突厥设立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管理突厥各部;设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西域地区;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
②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西域地区。
③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与尺带珠丹成亲。
④唐玄宗先后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皮罗阁为云南王、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唐朝民族的政策: 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通过实行:
①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置行政机构;
②和亲;
③册封;
④战争;
⑤会盟多种措施措施,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
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立强盛的王朝。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唐太宗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对于投降或归附的少数民族将领,通过以德感化,使其为唐朝效力
唐太宗他实行开明的民族和对外政策,有哪些表现表现:
①唐太宗派兵攻打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不杀反而给予优待;在东突厥设立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管理突厥各部;设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西域地区;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
②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西域地区。
③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与尺带珠丹成亲。
④唐玄宗先后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皮罗阁为云南王、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