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真的绝后吗 历史上赵匡胤的因果报应
文章目录导航:
赵光义真的绝后吗没有绝后。
其实赵光义这一脉并没有绝后,在靖康之变时,宋太宗这一脉遭受了重创,因此子嗣越来越少,但是在后来南宋时期,宋太宗的后代还是存在的,只是存在感十分薄弱,所以赵光义断子绝孙的说法并不正确,赵光义从赵匡胤手中抢来的皇位,最后又因为后代无嗣,重回到了赵匡胤一脉中,也算是因果报应吧。
谁能告诉我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程德玄,善医术,晋王左右,与晋王随王继恩同入宫。帝崩于万岁殿,晋王既皇帝位。好为之。夜间传皇位,五千年史书少有,后世争论不休。天道轮回二百一十年后光义绝后,宋重归太祖一脉。
兄终弟及,在儒家文化统治的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这样办而且合法的,不是很多。特别是在皇帝有子嗣的情况下。当然,谋朝篡位的不算,像蒙古满族那样的少数民族不算。
赵匡胤文武双全,陈桥兵变之后黄袍加身成为宋朝的开国高祖。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长子德昭,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据说赵匡胤临终之时,让太监王继恩宣皇子赵德芳,结果却来了弟弟赵光义。然后就有了烛光斧影的成语。
赵光义在5年之后,向世人们出示了金匮之盟,大义是皇太后认为周朝孤儿寡母,才被赵匡胤钻了空子。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让宋朝千秋万代,建议赵匡胤,自己死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匡胤一代明君,答应了这样合理的要求。
当然这是赵光义自己的说法。事实的真相可能非常残酷。因为如果是合法的,没必要等到5年之后。也不会等自己死了之后,不把皇位再传回去。一切的数据都表明,烛光斧影不是空穴来风。
但天理昭昭,因果循环,屡试不爽。187年后,赵构又将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人赵慎。野史还记载赵构做了一个神奇的梦。也就是说当年赵光义确实杀了赵匡胤。
所以说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实属无奈。
第一,烛影斧声,历代史家都认为赵匡胤的非正常的死亡是赵光义害死的,《湘山野录》是最早提出烛影斧声的。说是赵匡胤意图传位给赵德芳,但被太监太监王继恩出卖,赵光义提前入宫,谋夺帝位,但在书里只说了赵光义窃取皇位,没有说赵光义害死赵匡胤。而且此书被后世认为是伪书,不能作为史料。但一代史学大家司马光在《涞水记闻》记载了相关记叙。司马光认为赵光义是合法登基不存在谋夺帝位的说法,应该说作为一代大学者的司马光说法是可信的,宋皇后提前通知赵德芳入宫,却是违背了赵匡胤的遗命,有私心希望自己儿子当皇帝的目的,但王继恩秉承了太祖遗命让赵光义入宫,但宋后就此得罪了赵光义。所以下场很不好。赵匡胤所在的时代,是五代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殊时代的延续。在赵匡胤生前,确立赵光义的继承人地位是个合理的选择。如果赵匡胤再活个十年二十年,国家稳定后,会有很大概率逐步削弱赵光义势力,让自己儿子继位。但可惜赵匡胤只活了49岁,还没来得及做这些。
第二,五代时期是个纲纪废弛,没有现在我们一般印象中的中国古代常见的君臣大义之类存在,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一个年富力强有一定军事经验和强大党羽势力的继承人,才有可能坐稳位置。老皇帝一纸诏命就能立个太子坐稳位置,在这个时代是不存在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柴家皇位,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柴荣英年早逝,继位的儿子年龄太小。即使不被赵匡胤篡夺,也会被其它实权大将篡夺,基本没可能保住位置。赵匡胤在位期间,还不能确定自己的大宋会不会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五代变成六代。赵匡胤扶植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以免自己万一像柴荣一样突然病逝时家族无强力人物继位,也算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第三,陈桥兵变赵匡胤称帝后不久,赵光义就被封晋王出任开封府尹。按五代惯例,亲王加开封府尹已经是继承人的标准配置。就是说赵匡胤做皇帝后不久,就已经确定了弟弟赵光义按五代惯例的继承人地位。赵匡胤在位期间,天下还没完全一统。赵匡胤去世前一年的975年,宋军才平定南唐。赵匡胤去世时,宋军还没平定契丹的附庸政权北汉。此时依旧有让年长且已经形成自己势力的赵光义继位保证能坐稳位置的需要。赵匡胤去世前,虽然赵德昭已经26岁,但赵德昭缺乏军事经历也还没形成自己的班底。赵匡胤想传位赵德昭的话,需要时间给予赵德昭丰富自己的经历形成自己的党羽班底。而赵光义长期已经是实际的继承人,赵匡胤下决心去削弱赵光义势力也需要费一番功夫。从历史上来说,赵匡胤去世前,还没有下定决心削弱赵光义势力培养赵德昭。赵匡胤去世时年龄不大,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有很大概率去努力自己让自己儿子继位,但历史没有给赵匡胤时间。
文章评论